以社会情绪学习为核心 重建安全校园心理韧性

  • 登载于 大马

(吉隆坡19日讯)国內校园接连发生严重案件,引发社会震惊。董总对此深感痛心,并向受害学生与家属致以深切慰问。事件不仅警示校园安全,也突显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情绪发展的隐忧。政府拟讨论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并考虑更严厉措施。

本会理解当局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忧虑,但问题根源不在科技,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以足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情绪能力正确使用科技。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已深度融入学生生活,孩子自小在数码环境中成长,难免受短影音与虚拟关注影响。社媒是双刃剑,既能促进学习交流,也可能带来焦虑与疏离。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而非封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学会与科技共处,在网络中保持自觉,并具备情绪调节与理性判断能力。

其中,教育体系的出路之一,是推动“社会情绪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EL),培养学生的自我察觉、判断力与人际技巧。教师即为其中关键。唯有具备情绪识读与沟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表达感受与处理冲突。同时,家庭支持与社会理解也不可或缺,各者共同构成完善的情绪教育生态。国际研究与联合国亦指出,结合SEL与品格教育有助预防校园暴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部应将SEL纳入课程,并提供教师培训与教材支持,让学校能系统地推行。

教育的终极目标,非以分数与控制为重,而是培育健全人格与同理心。面对社会变迁、家庭压力与升学竞争,学生心理困扰日增,疫情后更为明显。政府、学校与民间团体应协力强化心理韧性,完善辅导与支持机制,帮助学生具备应对压力与逆境的能力。

我们支持政府以人工智能、反诈骗教育及心理辅导强化校园安全,但任何措施都应以人为本。真正的安全不在防护与管制,而在学生内在的稳定与同理心。若教育忽视情绪培育,校园难成安心成长之地。唯有学生能在挫折中复原、在变化中适应,校园暴力与社会冲突方能减少。各界应以SEL为核心,重建充满理解与信任的校园生态,让校园重回安全、成长与互相理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