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生死解脱观
- 登载于 时评/专栏
文 / 蔡明田居士(马来西亚佛教居士总会会长兼古晋佛教居士林林长)
前言“人生无常”是佛教对人在世间的生活的感叹 。有生必有死,有住必有灭,是宇宙自然法则,也是人世间乃至宇宙间“无常”现象。因为“缘起之体性所以性空。因缘之和合所以本质上也是“无我”。阿含经上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是诸佛所说。人生于世间虽然非得意的事,但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因为出生于人道是六道中的善道,虽然还处于轮回之生生死死之中,但可藉人身的修行,藉修行的究竟而解脱轮回之苦,佛法的修行,可达致解脱的究竟,涅盘之圆满境界。
佛陀的示范,出生于人世间,成长、修行、成道、立教 、弘法,普渡众生,完成人世间善行功德后,也在人世间进入究竟解脱,涅盘寂灭的最高修行境界。
“佛教的生死解脱智慧”,这课题是这一次研讨会的议题,也是以佛法对人生生死的探讨。佛学上认为,佛教是探讨人生及生死现象为主的宗教,关注人生生活的过程,和生命生灭和解脱为积极,所以也极为注重人生生死,和宇宙万物住灭现象问题的关系。
从佛法上说,有生必有死,是人生在世过程必然现象,如果为追求人生生命在世间之永恒,是无法收效的。佛教主张,如果要在世间不会死,必然是不要再有来生。出世间法上说,不生不灭就是涅盘,是佛教对生死解脱现象的真实,也是修行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如此所以言论上常涉及到“世间和出世间”的课题。
佛法上说“世间法”是一切生死之法,“出世间法”是不生不灭之涅盘法。诸如四圣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佛教都认为是无常,也是无我的,皆认为是空性的。所以唯识学上所说的是“依他起之阿赖耶识是,非染,非净,之中庸性,与染污法相应即成,生死法,与,戒定慧,闻思修,相应即成为,无漏清净法”。
“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这种现象的产生,所以有世间和出世间诸法,人也因为性空缘起,也因为一念“无明”的升起而出生为人,因为“业力”的牵引,而归类於世间,处于不同的阶层,所以有共业为人,再因为善恶不等的业力,而有不共与命运,但都是缘起法所成,所以业力也都是空性的。中论所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是中道。
缘起的思想是佛教为说明,世间事物现象的生起,故说,“缘”是条件,“起”是产生,即依据条件而生起一切法包括生命。佛教为否定婆罗门教,对世界生起的根本 ,以“梵”为宇宙最高理论的“神”。佛陀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解释宇宙人生的问题是以“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诸相非相”的真实相来否定“梵”的本体论和永恒论。
佛教和其他宗教对宇宙人生事相的存在,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它的分别就是“非神论”和“唯神论”的立场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法,因缘和合而存在万事万物,否定神造论和神全能的定义,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理论是佛陀提出,为对婆罗门教的“梵我”为主体,四种姓主导的婆罗门教思想地位的改变和否定。
佛教以宇宙自然规律现象,来谈论人生及其生活以及生死问题,以及其现象问题的解决,诸如佛法所阐述义理之,四圣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轮回、解脱和涅盘等名相,都是为解释人生及其生死的问题,和生命存在,轮回的痛苦,和止寂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成就,是达到佛法被称为涅盘之法。涅盘的真意就是“圆满”。涅盘经所谓,“圆满一切智,寂灭一切惑”,就是究竟涅盘的圆满境界。
“四圣谛”是阿含经以佛法之“苦集灭道”的真理,来分析人生的痛苦起源,而寻求解决之方法,以八正道为根本,以正行、正业、正命,和正思维等思想,以善功德为基础,从解脱道走向涅盘,而解决人生之生老病死的痛苦。
因为人生行为上的苦,加以心理上之怨憎恨、爱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因而生命轮回不息,佛教认为这些苦痛的根源,是欲望和欲念常住而引起的。要根除人生生理和心理的苦难,只有从人心的欲念的消除,使无明烦恼的清净,才是治苦之根本之法。佛法上说,没有欲念的执取,就没有无明烦恼,远离烦恼之意识,生死已了,不再轮回,即是生死解脱,而达到涅盘境界。
“八正道”的修行是为根治贪欲、贪念、无明烦恼,这八种良好行为准则,是做人立命,乃至修行成道,的不二法门。八正道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正知正见的行为,都是导致做人为善的方法,也致使做人不为恶,从善发奋图强的力量,这种正能量就是解脱道的动力。
佛法上说,八正道是做人依据的方针,也是做人正命的方法,以正确的思想,树立为人的良好行为,以正当业务和职务的从事,加以十善法的指导,立下真善美的人生观念,就是修行的根本,才是走向解脱之道,进入涅盘的境界。
“五蕴”是指五种积聚和合之事物,佛教称为“法”,法可分析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一切现象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度化的事物中。无为法,是一切事物无因缘关系,不存在生灭变化,是空性的自然现象,如虚空界,如涅盘的意识形态。
佛教因为不认同婆罗门教提出“阿特曼”的灵性,在轮回根本理论的本质“大我”的“梵”和“小我”的“灵魂”(个我)的概念。更不认同所谓“创造主”和“主宰者”的梵天之主神力量。
佛陀提出反制概念,以五蕴来解释人的组成因素,以物质和精神的组合物体,如“色蕴”指的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组成的色身。色身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方面的。五蕴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中的组合,就是“我 ”的形象的表现,但这种形象的显现是暂时的,如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是物质和精神在,性空、缘起、和合,的因缘条件下的组合,所以其内涵是无法显现出其真实体性的,所以说是“性空”,也是“无我”是一种幻象。
佛法上说,如果把五蕴当为实际存在的“我”,或是实在的“事物”来执著,那就会产生“我执”,那就会造成人生的痛苦,那就是轮回的本源。
佛教认为五蕴之外别无独立的“我”的存在,所谓我是五蕴缘起依存下而产生而有的,是物质精神和合显现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不变真实内涵存在的物体,这便是佛法常言之“无我”的含意。
唯识学说,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确实上,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法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
“因果”的定律,是佛教用以谈论人生及其生活问题,善恶果报和生死相关议题,都是处于因缘果报关系中,宇宙万物依一定条件而生起,因为有的存在,而有生灭变化,杂阿含经十二卷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中阿含亦说,“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因果问题是生灭关系事物间之问题,佛教把因果关系应用在人生生死现象上,同时也应用在宇宙万物生灭现象的变化上,所以也透过十二因缘的学说,涵盖人生过程的条件之环节上。
“十二因缘”的思想是佛教为阐明人生现象,以及善行为结果的解脱涅盘境界上。所谓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有生必有死。
佛法上说,人因为“无明”的升起而产生“行”,行的行为心向,而生起意识,“识”的动向而有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之后就有“名色”的兴起,名色即是“色身”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的接触外界,而由“触”生起感受,“受”的苦与乐,不苦不乐,而由受自生起“爱”,爱对事物的感触,而生起对外界的渴望,由爱而有“取”而执著,继而追求一切事物,认为事物的实在性,因而生起对事物的占有欲,因“有”而产生贪爱,因为贪念的相应,而果报的来世“生”的意愿,而轮回才有生命的转世,这便是生命在世间的存在,因为有了生所以必然会有死,其间因为生而有老病而死的痛苦之现象,佛教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提倡以善业修行求解脱。
十二因缘的观念是佛教对人生的生死和解脱理论主要的观点,认为是生命依存关系及生灭变化现象,说明人生由无明行现象而追求世俗世界的欲念,因此有业力的产生而轮回痛苦,这便是人生。人生再为了解脱生老病死的现象,又通过佛法修行把无明业力消除,为断灭轮回而解脱,达到涅盘寂灭的境界。这便是佛教的人生之生死解脱观。
“结语”,佛教以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原理谈论人生,认为“色”的物质或生命的生起,是四大假合而有的,受想行识是由妄念所生的“识”。色与识的和合故有生命,假合的五蕴形成的诸法,所以是“空性”,故说生命是如幻如化。因为是因缘的和合体,所以说是,因缘生,有生便有灭,所以说是因缘灭。因缘俱足后的显现而存在,因缘终极时便解散而消失,这便是诸法无有实性,当体即空。故般若心经所谓“五蕴皆空”,是无我的现象。
缘起性空,是世间事物生起之因,因缘和合是事物的集聚之缘。所以说,“缘起无自性”,因为因缘的和合,世间万物才存在,人生也如此。
缘起性空的理解,通过佛法的修行可体会“圆成实相”一切法的实体,是佛学家常谈之缘生法的真实义。因为缘起加上无明行而起世间法之苦而有轮回,佛教主张经修行把苦的结集,而灭度而归原正道而解脱之,这便是佛教的出世间的涅盘寂灭现象。缘起缘灭是宇宙间之自然现象,也是世间的实相非相之真实义。
人生因为受业力的主宰而轮回不息,佛陀提出八正道的善行、十二因缘的善修,以善业替代恶业,而可脱离轮回而解脱人生的痛苦,这便是佛教老生常谈之生死轮回的解脱涅盘观。
佛教的轮回理论是以善恶因缘,因果报应之业力“阿赖耶识”为转移主体,是可变的精神意识。所以佛教的宗教理念在解脱之前有一种“业力”现象在轮回中起作用。
因为是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的现象,所以说诸法是“无常”,是“无我”,也是“空性”的。非“神造”理论信仰,是佛教有异於其他宗教的特点。
缘生缘灭的业报轮回的止寂,就是佛教修行弃恶扬善使业力清净,可获得解脱涅盘境界,为最终寂灭之处。
注:本文于马来西亚佛教居士总会与柔佛州笨珍佛学会举办《佛教的生死智慧》座谈会上发表。
蔡明田总会长发表论文时影。(左为)马来西亚佛教居士总会总秘书兼马六甲佛教居士林林长王书优博士,(右为)马来西亚佛教居士总会妇女组主任陈凤莹。
笨珍佛学会代表在座谈会后赠送纪念品予主讲人蔡明田居士。
座谈会后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