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百年太平燕:从餐桌奢侈品到地方特色文化

●能把家乡的美食带到全世界各地,陈君凡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能把家乡的美食带到全世界各地,陈君凡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一杵木槌,一块砧板。今年64岁的老师傅陈君凡,跟肉燕打了一辈子交道。

肉燕,又叫“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特有的美食,福州有句老话“吃太平燕,享全家福 ”。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肉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缺了肉燕,则“无燕不成宴,不燕不成年”。

老陈家的肉燕手艺从清光绪年间的曾祖父那辈流传下来,至今已逾百年。在福州三坊七巷,陈君凡向熙熙攘攘的游客展示着祖传的手艺。


●制作肉燕从敲打肉开始。

揭秘百年太平燕制作技艺

肉燕在福州虽人尽皆知,却鲜有人知道它和扁肉的区别,更不知道肉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同样是福建小吃,扁肉是‘面包肉’,而肉燕则是‘肉包肉’”,陈君凡一边捶打着肉块一边解释。

原来,肉燕皮是由精肉制成,上好的肉燕皮要选用现宰的猪后腿精肉,先剔净筋膜、碎骨等,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块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块打成胶状肉泥。再混以地瓜粉,擀制成一张又大又薄的皮,而后再分割为无数小张肉燕皮。


●打到肉泥成团有粘性后方可。

●查看肉泥。

肉燕馅料则是将鲜鱼肉、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虾干、荸荠剁成末状,加适量骨汤、蛋液、味精、绍酒、虾油(或精盐),用筷子拌匀为馅。传统肉燕的包法是将干肉燕皮用水浸湿,把肉燕皮中间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再将肉燕皮一角放上馅,用筷子卷起至将近对角线位置,再将对角线上的两个角捏紧。包好后的肉燕形似金元宝,摆在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高汤锅中,旺火煮沸数分钟,肉燕浮起后捞至汤碗里,撒上芹菜末,一碗肉燕即成。

“肉燕制作过程很像潮州牛肉丸,手工捶打保证肌肉纤维不断,吃起来更有劲道,口感更好。”陈君凡说。


●打好的肉加入少许面粉做成团。

●擀肉燕皮。

从餐桌奢侈品到特色文化

肉燕好吃,却不易做。“在冬天时,地瓜粉洒在身上和汗水混合在一起,异常寒冷;在夏天时,在高温下不断敲打肉泥,会让身体由于大量流汗而虚脱。”陈君凡说,在肉燕制作的每个环节、每个不同的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挑战。

陈君凡12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肉燕。“起初,一拿起木槌敲打,手上马上就磨出水泡。”起了水泡,父亲也没有让他停下,而是逼着他继续敲打。“锤久了,血泡粘着木锤,一停下来疼痛难忍。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时间一晃就是半个世纪。“过去,因精肉等原料昂贵、稀少,肉燕是一道很奢侈的菜。平时是吃不起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象征性的盛一碗给孩子吃。”52年来,肉燕不仅从“奢侈品”变为常见美食,更深深融入了福州人的餐桌。


●包肉燕。

“为什么老百姓离不开太平燕?因为它意喻福寿安康。”陈君凡认为,“一碗太平燕里满满都是家乡的温暖。它见证了福州城的历史变迁,成为了福州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尽管做肉燕因长时间站着、弯腰敲打,易带来肠胃、腰椎、膝盖、手指等部位的职业病,但陈君凡依然坚持了下来,“我不仅要保护它、传承它还要把它弘扬起来。”肉燕对陈君凡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份责任。

陈君凡的肉燕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他带着这碗肉燕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做餐饮交流,弘扬福州特色文化。

每当肉燕端上餐桌时,他总会大声地自我介绍:“我来自有福之州,希望通过这道菜将福州人的福气带给大家,让大家都平安、吉祥,祈求全家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一碗揉进了家乡味的太平燕。

 

Last modified onMonday, 05 November 2018 14:28